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范性文件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3-10-13 10:38
来源:
字号:[ ]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号)精神,推进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升全区口粮自给能力、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市场化形势下农民卖粮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重点,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粮食产业经济示范旗县、粮食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粮食骨干龙头企业为载体,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由产粮大区向现代粮食产业强区转变,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

(二)主要目标。到2020 年,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的粮食企业数达到10户以上;粮食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0%,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粮食产业创新能力、科技成果应用能力和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粮食产业示范园区10个,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示范旗县15个;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制定“内蒙古好粮油”标准10个以上,打造“中国好粮油”产品100种以上;探索符合地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促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带动农民增收。二、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三)增强粮食企业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活力。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需要,鼓励引导粮食收储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改进营销方式,依托现有仓储设施,主动与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延长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粮食银行”健康发展,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培育、发展和壮大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的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自治区粮食局、国资委、金融办等部门负责)(四)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从事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转化的粮食企业中,认定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引导优质粮食品种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粮食企业生产、加工、转化能力,健全完善粮油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探索龙头企

业参与地方粮食储备机制。(自治区粮食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牧业厅、商务厅、工商局、呼和浩特海关等部门负责)(五)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融合,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等。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游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制订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技术攻关、扩大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鼓励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农牧业厅、工商局等部门负责)三、加快粮食产业发展方式创新和转型升级(六)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建立粮食企业与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等方式,建设优质粮源基地。推进“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粮食企业”产业化发展方式,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逐步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粮食供应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粮食局、农牧业厅等部门负责)(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完善满洲里、二连浩特进口粮食临港深加工产业链。以全产业链为纽带,整合现有粮食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及科技等资源,打造一批优势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发展粮油食品产业集聚区。加大支持杂粮杂豆产业力度,发挥地方粮食资源优势。(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商务厅,呼和浩特海关、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负责)(八)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支持地方出台有利于粮食精深加工转化的政策,带动主产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粮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以玉米深加工转化为引擎,支持鼓励玉米加工转化企业研发优质、高效、多样化产品,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提高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开发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及保健、化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约束,引导粮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倒逼落后加工产能退出。推广“仓顶阳光工程”等新能源项目,大力开展米糠、碎米、麦麸、麦胚、玉米芯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发展粮食循环经济。(自治区粮食局、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能源局,呼和浩特海关等部门负责)(九)积极促进主食产业化。推进米面、食用玉米、杂粮及薯类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开展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作坊置换+联合发展”等新模式。保护挖掘传统主食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加强主食产品与其他食品的融合创新,鼓励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自治区粮食局、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商务厅、农牧业厅、工商局等部门负责)(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内蒙古好粮油”标准,鼓励企业推行更高质量标准,建立粮食产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激励机制,提高品牌产品带动能力。促进品牌整合,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挖掘内蒙古粮食文化元素,提升我区粮食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大力支持和发展“三品一标”粮食产品,积极参与“中国好粮油”产品遴选,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加强绿色优质粮食品牌宣传、发布、人员培训、市场营销、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展示展销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开展品牌创建和产销对接推介活动、品牌产品交易会等。加大粮食产品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自治区粮食局、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农牧业厅、工商局、知识产权局,呼和浩特海关等部门负责)(十一)积极发展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广“网上粮店”“智慧粮食”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建立具有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功能的自治区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体系,发挥其服务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加大粮食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支持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和粮食文化展示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粮食产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自治区粮食局、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农牧业厅、商务厅、旅游发展委等部门负责)四、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十二)实施“人才兴粮工程”。推动培养数量充实、结构优化、富有竞争优势的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搭建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推动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农产品科研开发基地等工作。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创建、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培育“粮工巧匠”。(自治区粮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部门负责)(十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联合,增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粮食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深入实施“科技兴粮工程”,建立粮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粮食科技成果,促进粮食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等与企业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自治区科技厅、粮食局等部门负责)五、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十四)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现有资源,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五代”服务配套设施,参与产后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处理需要的新型社会化、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自治区财政厅、粮食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十五)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原则,形成以自治区级为骨干、以盟市级为支撑、以旗县级为基础的公益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快优质、特色粮油产品标准和相关检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开展全区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加强进口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进口粮食疫情监测和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覆盖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平台,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监管衔接协作机制,加强粮食种植、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加工。加强口岸风险防控和实际监管。(自治区粮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农牧业厅,呼和浩特海关、满洲里海关等部门负责)(十六)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多渠道开发现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用途,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期货市场提供交割服务,为“互联网+粮食”经营模式提供交割仓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粮食配送服务。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和应急供应体系建设,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完善物流通道。支持铁路班列运输,降低全产业链物流成本。加快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粮食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推动粮食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广原粮物流“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集装化、标准化,推动成品粮物流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带动粮食物流上下游设施设备及包装标准化水平提升。支持进口粮食指定口岸防疫能力建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粮食局、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呼和浩特海关、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负责)六、完善保障措施(十七)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按照国家要求统筹利用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投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粮食主产贫困旗县的粮食精深加工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仓储、烘干设备,可按规定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自治区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地税局、粮食局,内蒙古国税局等部门负责)

(十八)健全金融保险支持政策。加强金融资本与粮食企业有效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金融机构为市场化收购提供资金,为粮食流通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要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和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引导粮食企业合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企业厂房抵押、存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信贷+保险”“期货+保险”产业链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险服务。(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内蒙古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自治区财政厅、商务厅、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等部门负责)(十九)落实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用地予以统筹安排和重点支持。支持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将划拨用地转变为出让用地,增强企业融资功能。改制重组后的粮食企业,可依法处置土地资产,用于企业改革发展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粮食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等部门负责)(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推进本地区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具体实施方案,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加大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实绩在粮食安全盟市长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要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大力开展粮食产业扶贫。粮食部门负责协调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有关工作,推动产业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强粮食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粮食产业。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抓紧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门协作机制,并发挥好粮食等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在标准、信息、人才、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合力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的要求,合理配置工作人员,确保粮食产业经济有效推进。(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粮食局、财政厅、农牧业厅、扶贫办等地区、部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