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关键时期,更是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的攻坚时期。
本规划所指应急物资储备专指救灾物资和医药储备。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适应我区粮食安全保障形势的制度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有效落实,市场供给平稳充裕,地方粮油储备依规管理,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2.粮油保供稳市能力进一步加强
全区地方粮油储备不断充实,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口粮比例进一步提高,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56.4%。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65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021家,粮食应急储备配送中心99家。
3.粮食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粮油产业产值46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5.3亿元。“兴安盟大米”“河套小麦粉”“赤峰小米”等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4.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基础进一步夯实
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78个,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69个,认定“中国好粮油”内蒙古行动示范旗县27个,示范企业66个。“内蒙古好粮油”项目三年优质粮油增加139.8万吨,农牧民增收15.3亿元,节粮减损71.1万吨。
5.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全区粮食仓储设施完好仓容达到3788万吨。建成较具规模的粮食专业批发市场24个。
6.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
秋粮收购专项检查、库存粮食年度检查、政策性粮销售出库监管等监督检查常态化,12325粮食监管热线作用充分发挥,有效维护了粮食市场正常秩序。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7.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进一步发挥
救灾物资和医药储备职能职责有序衔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拨救灾、医疗物资,为迅速提高疫情防控保障能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发展机遇:
Ø 新形势下国家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视达到历史新高度。
Ø 后疫情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Ø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提高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效能提供新机遇。
面临挑战:
Ø 国内外环境变化更加复杂
Ø 地方粮食储备效能有待提升
Ø 应急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Ø 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Ø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弱项
Ø 粮食物资监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三、“十四五”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的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紧密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以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增强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优化供给服务。
——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储备安全。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引领,实现绿色发展。
“十四五”时期
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主要目标
1.储备体系更加健全
储备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粮油储备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物资和医药储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储备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自治区级粮食储备为主,盟市级为补充的粮食储备发展格局,实现储备物资“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Ø 落实国家下达的地方储备粮油规模
Ø 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70%
Ø 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97%
2.宏观调控更加完善
粮食和物资储备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粮食应急监测进一步强化,购销调存各环节与市场流通销售更加吻合,应急网点布设更加合理,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Ø 粮食应急加工能力1万吨/天
Ø 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量1021个
Ø 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数量100个
3.粮食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产购储加销体系更加完善,粮食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品质品牌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Ø 粮油加工业总产值600亿元
Ø “内蒙古好粮油”产品数100个
Ø 科技创新平台数量12个
4.粮食流通效能显著提高
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实现粮食顺畅有序流通,仓储设施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粮食物流骨干网络更加完善,物流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有效对接。
5.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粮食和物资储备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法治环境持续改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行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流通监管能力显著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依法依规、措施有力、覆盖全面、联合协作的流通监管体系。
Ø 地方储备粮承储库点信息化覆盖率100%
四、构建协同高效粮食储备体系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1.健全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储备应急管理,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粮食保障体系。
2.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提升新建和改造标准化仓容比重,建设与地方储备粮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化粮库,提升粮库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3.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优化储备布局、品种结构,适当提高小麦、稻谷和优质玉米等品种比例,提高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地方粮油储备任务。
4.提升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水平
坚持自治区级储备为主、盟市旗县级储备为辅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并重,提升粮油承储企业储备管理能力。
1.理顺物资储备体制机制
明确机构权责,强化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健全物资储备责任制,落实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2.健全物资储备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并完善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管理体系。
3.加快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统筹整合现行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资源,优化储备品类、科学调整规模结构,实现物资储备能够储得进、轮得出。
4.提升物资储备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物资和医药储备购销存报送制度,完善物资仓储软硬件配套设施,提升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1.完善粮食市场化收购制度
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化融资支持机制,深化粮食产销合作。
2.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中的带动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维护良好的粮食收购市场秩序。
3.优化粮食保供应急体系
强化粮食应急综合保障,构建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布局粮食应急供应网络,提升粮食应急配送能力,强化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4.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发展
强化军粮供应应急保障能力,满足多样化任务的保障需求,鼓励军供企业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
1.推动现代粮食产业发展
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品牌建设。
2.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打通粮食流通通道,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创新粮食物流服务模式。
3.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发挥“内蒙古好粮油”示范引领作用。
八、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 建设智慧仓储
1.推动大数据互联共享
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高宏观调控、行业监管以及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推进储备监管信息化升级
推进地方政策性粮食信息化管理全覆盖,推广专用智能化装备应用,加强粮食和物资业务的智能化管理。
3.提高物资仓储信息化水平
开发自治区本级医药储备和救灾物资储备库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物资和医药储备全程信息化动态监测。
4.提升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
完善监控监测系统布局,开展成品粮应急管理建设,推动加工企业信息监测系统建设。
5.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平台
1.推进安全保障立法修规进程
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完善与区情、粮情相适应的粮食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加强粮食规范性文件制定。
2.加强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构建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提高杂粮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加快粮油质量检测信息化升级。
3.提升流通监管效能
加强各级粮食和物资监督检查能力建设,探索第三方机构核查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4.创新执法监管方式
充分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突出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开发粮油库存检查应用系统,建立信用评价制度。
5.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围绕“科技兴蒙”行动,实施“科技兴粮”工程,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巩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成效,营造爱粮节粮舆论氛围,倡导健康营养的饮食理念,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的政治责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落实资金政策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强化规划评估监督。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速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关键时期,更是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的攻坚时期。
本规划所指应急物资储备专指救灾物资和医药储备。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适应我区粮食安全保障形势的制度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有效落实,市场供给平稳充裕,地方粮油储备依规管理,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2.粮油保供稳市能力进一步加强
全区地方粮油储备不断充实,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口粮比例进一步提高,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56.4%。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65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021家,粮食应急储备配送中心99家。
3.粮食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粮油产业产值46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5.3亿元。“兴安盟大米”“河套小麦粉”“赤峰小米”等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4.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基础进一步夯实
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78个,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69个,认定“中国好粮油”内蒙古行动示范旗县27个,示范企业66个。“内蒙古好粮油”项目三年优质粮油增加139.8万吨,农牧民增收15.3亿元,节粮减损71.1万吨。
5.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全区粮食仓储设施完好仓容达到3788万吨。建成较具规模的粮食专业批发市场24个。
6.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
秋粮收购专项检查、库存粮食年度检查、政策性粮销售出库监管等监督检查常态化,12325粮食监管热线作用充分发挥,有效维护了粮食市场正常秩序。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7.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进一步发挥
救灾物资和医药储备职能职责有序衔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拨救灾、医疗物资,为迅速提高疫情防控保障能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发展机遇:
Ø 新形势下国家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视达到历史新高度。
Ø 后疫情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Ø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提高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效能提供新机遇。
面临挑战:
Ø 国内外环境变化更加复杂
Ø 地方粮食储备效能有待提升
Ø 应急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Ø 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Ø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弱项
Ø 粮食物资监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三、“十四五”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的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紧密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以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增强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优化供给服务。
——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储备安全。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引领,实现绿色发展。
“十四五”时期
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主要目标
1.储备体系更加健全
储备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粮油储备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物资和医药储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储备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自治区级粮食储备为主,盟市级为补充的粮食储备发展格局,实现储备物资“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Ø 落实国家下达的地方储备粮油规模
Ø 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70%
Ø 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97%
2.宏观调控更加完善
粮食和物资储备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粮食应急监测进一步强化,购销调存各环节与市场流通销售更加吻合,应急网点布设更加合理,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Ø 粮食应急加工能力1万吨/天
Ø 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量1021个
Ø 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数量100个
3.粮食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产购储加销体系更加完善,粮食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品质品牌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Ø 粮油加工业总产值600亿元
Ø “内蒙古好粮油”产品数100个
Ø 科技创新平台数量12个
4.粮食流通效能显著提高
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实现粮食顺畅有序流通,仓储设施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粮食物流骨干网络更加完善,物流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有效对接。
5.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粮食和物资储备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法治环境持续改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行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流通监管能力显著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依法依规、措施有力、覆盖全面、联合协作的流通监管体系。
Ø 地方储备粮承储库点信息化覆盖率100%
四、构建协同高效粮食储备体系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1.健全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储备应急管理,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粮食保障体系。
2.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提升新建和改造标准化仓容比重,建设与地方储备粮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化粮库,提升粮库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3.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优化储备布局、品种结构,适当提高小麦、稻谷和优质玉米等品种比例,提高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地方粮油储备任务。
4.提升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水平
坚持自治区级储备为主、盟市旗县级储备为辅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并重,提升粮油承储企业储备管理能力。五、建立完备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提升物资储备效能
1.理顺物资储备体制机制
明确机构权责,强化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健全物资储备责任制,落实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2.健全物资储备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并完善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管理体系。
3.加快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统筹整合现行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资源,优化储备品类、科学调整规模结构,实现物资储备能够储得进、轮得出。
4.提升物资储备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物资和医药储备购销存报送制度,完善物资仓储软硬件配套设施,提升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1.完善粮食市场化收购制度
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化融资支持机制,深化粮食产销合作。
2.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中的带动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维护良好的粮食收购市场秩序。
3.优化粮食保供应急体系
强化粮食应急综合保障,构建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布局粮食应急供应网络,提升粮食应急配送能力,强化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4.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发展
强化军粮供应应急保障能力,满足多样化任务的保障需求,鼓励军供企业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七、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粮食产业强区
1.推动现代粮食产业发展
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品牌建设。
2.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打通粮食流通通道,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创新粮食物流服务模式。
3.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发挥“内蒙古好粮油”示范引领作用。
八、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 建设智慧仓储
1.推动大数据互联共享
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高宏观调控、行业监管以及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推进储备监管信息化升级
推进地方政策性粮食信息化管理全覆盖,推广专用智能化装备应用,加强粮食和物资业务的智能化管理。
3.提高物资仓储信息化水平
开发自治区本级医药储备和救灾物资储备库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物资和医药储备全程信息化动态监测。
4.提升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
完善监控监测系统布局,开展成品粮应急管理建设,推动加工企业信息监测系统建设。
5.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平台
九、加大依法管粮管储力度 提升管理效能
1.推进安全保障立法修规进程
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完善与区情、粮情相适应的粮食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加强粮食规范性文件制定。
2.加强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构建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提高杂粮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加快粮油质量检测信息化升级。
3.提升流通监管效能
加强各级粮食和物资监督检查能力建设,探索第三方机构核查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4.创新执法监管方式
充分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突出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开发粮油库存检查应用系统,建立信用评价制度。
5.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围绕“科技兴蒙”行动,实施“科技兴粮”工程,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巩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成效,营造爱粮节粮舆论氛围,倡导健康营养的饮食理念,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 十、加强组织领导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的政治责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落实资金政策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强化规划评估监督。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关键时期,更是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的攻坚时期。
本规划所指应急物资储备专指救灾物资和医药储备。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适应我区粮食安全保障形势的制度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有效落实,市场供给平稳充裕,地方粮油储备依规管理,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2.粮油保供稳市能力进一步加强
全区地方粮油储备不断充实,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口粮比例进一步提高,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56.4%。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65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021家,粮食应急储备配送中心99家。
3.粮食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粮油产业产值46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5.3亿元。“兴安盟大米”“河套小麦粉”“赤峰小米”等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4.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基础进一步夯实
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78个,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69个,认定“中国好粮油”内蒙古行动示范旗县27个,示范企业66个。“内蒙古好粮油”项目三年优质粮油增加139.8万吨,农牧民增收15.3亿元,节粮减损71.1万吨。
5.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全区粮食仓储设施完好仓容达到3788万吨。建成较具规模的粮食专业批发市场24个。
6.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
秋粮收购专项检查、库存粮食年度检查、政策性粮销售出库监管等监督检查常态化,12325粮食监管热线作用充分发挥,有效维护了粮食市场正常秩序。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7.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进一步发挥
救灾物资和医药储备职能职责有序衔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拨救灾、医疗物资,为迅速提高疫情防控保障能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发展机遇:
Ø 新形势下国家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视达到历史新高度。
Ø 后疫情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Ø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提高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效能提供新机遇。
面临挑战:
Ø 国内外环境变化更加复杂
Ø 地方粮食储备效能有待提升
Ø 应急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Ø 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Ø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弱项
Ø 粮食物资监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三、“十四五”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的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紧密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以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增强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优化供给服务。
——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储备安全。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引领,实现绿色发展。
“十四五”时期
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主要目标
1.储备体系更加健全
储备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粮油储备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物资和医药储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储备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自治区级粮食储备为主,盟市级为补充的粮食储备发展格局,实现储备物资“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Ø 落实国家下达的地方储备粮油规模
Ø 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70%
Ø 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97%
2.宏观调控更加完善
粮食和物资储备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粮食应急监测进一步强化,购销调存各环节与市场流通销售更加吻合,应急网点布设更加合理,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Ø 粮食应急加工能力1万吨/天
Ø 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量1021个
Ø 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数量100个
3.粮食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产购储加销体系更加完善,粮食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品质品牌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Ø 粮油加工业总产值600亿元
Ø “内蒙古好粮油”产品数100个
Ø 科技创新平台数量12个
4.粮食流通效能显著提高
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实现粮食顺畅有序流通,仓储设施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粮食物流骨干网络更加完善,物流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有效对接。
5.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粮食和物资储备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法治环境持续改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行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流通监管能力显著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依法依规、措施有力、覆盖全面、联合协作的流通监管体系。
Ø 地方储备粮承储库点信息化覆盖率100%
四、构建协同高效粮食储备体系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1.健全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储备应急管理,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粮食保障体系。
2.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提升新建和改造标准化仓容比重,建设与地方储备粮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化粮库,提升粮库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3.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优化储备布局、品种结构,适当提高小麦、稻谷和优质玉米等品种比例,提高地方储备粮中口粮比例,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地方粮油储备任务。
4.提升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水平
坚持自治区级储备为主、盟市旗县级储备为辅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并重,提升粮油承储企业储备管理能力。
1.理顺物资储备体制机制
明确机构权责,强化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健全物资储备责任制,落实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2.健全物资储备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并完善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管理体系。
3.加快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统筹整合现行应急物资和医药储备资源,优化储备品类、科学调整规模结构,实现物资储备能够储得进、轮得出。
4.提升物资储备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物资和医药储备购销存报送制度,完善物资仓储软硬件配套设施,提升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1.完善粮食市场化收购制度
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化融资支持机制,深化粮食产销合作。
2.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中的带动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维护良好的粮食收购市场秩序。
3.优化粮食保供应急体系
强化粮食应急综合保障,构建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布局粮食应急供应网络,提升粮食应急配送能力,强化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4.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发展
强化军粮供应应急保障能力,满足多样化任务的保障需求,鼓励军供企业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
1.推动现代粮食产业发展
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品牌建设。
2.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打通粮食流通通道,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创新粮食物流服务模式。
3.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发挥“内蒙古好粮油”示范引领作用。
八、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 建设智慧仓储
1.推动大数据互联共享
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高宏观调控、行业监管以及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推进储备监管信息化升级
推进地方政策性粮食信息化管理全覆盖,推广专用智能化装备应用,加强粮食和物资业务的智能化管理。
3.提高物资仓储信息化水平
开发自治区本级医药储备和救灾物资储备库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物资和医药储备全程信息化动态监测。
4.提升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
完善监控监测系统布局,开展成品粮应急管理建设,推动加工企业信息监测系统建设。
5.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平台
1.推进安全保障立法修规进程
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完善与区情、粮情相适应的粮食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加强粮食规范性文件制定。
2.加强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构建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提高杂粮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加快粮油质量检测信息化升级。
3.提升流通监管效能
加强各级粮食和物资监督检查能力建设,探索第三方机构核查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4.创新执法监管方式
充分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突出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开发粮油库存检查应用系统,建立信用评价制度。
5.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围绕“科技兴蒙”行动,实施“科技兴粮”工程,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巩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成效,营造爱粮节粮舆论氛围,倡导健康营养的饮食理念,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的政治责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落实资金政策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强化规划评估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