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频道 >> 执法督查
新收获玉米储粮保粮指南
发布时间:2021-11-18 17:32
来源:执法督查处
字号:[ ]

目   录

一、玉米安全储藏知识

       1、什么是粮食安全水分?

       2、什么是科学保粮?

       3、什么是玉米?

       4、玉米怎么储存不会生霉、霉变呢?

       5、农户玉米果穗储藏的方法有哪些?

       6、穗储过程如何应对降雪?

二、玉米霉变相关知识

       1、玉米为什么会发霉?

       2、玉米发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玉米霉变经过哪些过程?

       4、玉米发生霉变应该怎么办?

       5、如何预防玉米霉变?

       6、人畜食用霉变玉米有哪些危害?

       7、霉变玉米如何处理?

       8、粮食中常见真菌毒素及危害是什么?

  

一、玉米安全储藏知识

  1、什么是粮食安全水分?

  粮食安全水分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保持粮食安全储藏的水分,粮食中的水分几乎都是结合水时,才能保证储粮的安全。

  2、什么是科学保粮?

  科学保粮就是用科学的方法保管好粮食,按照粮食的变化规律,做到安全储藏,避免或减轻虫、霉、鼠、雀危害造成的损失,抑制或减缓粮油品质劣变速度,减少粮油的损失损耗,降低保粮费用,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等所采取的一些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保粮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分别采取清洁卫生、物理机械、化学药剂、温控储藏等措施,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综合防治,确保储粮安全。

  3、什么是玉米?

  俗称苞米、棒子、玉茭、苞谷,是粮食的主要品种,属晚秋作物。在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很广,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30%。

  4、玉米怎么储存不会生霉、霉变呢?

  多数农户都会在院内就地堆放,这种“地趴粮”的储存方式,存在生霉、霉变、乃至坏粮风险。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东三省及内蒙古大约有10%的玉米在农户的存储过程中损失了。

  玉米的耐储性差,而高水分玉米的安全储藏更难。玉米收获到农户家里,不要急于入仓。把品种不同、质量不同、水分不同的粮食分开。利用收获后天气较暖的一段时间,将玉米穗摊开,堆放在朝阳的地上晾晒降水,并经常翻动,分层入仓。当水分降低到25%以下,再进入粮仓储藏保管。

  果穗储藏时,籽粒的胚部隐蔽,暴露的顶部有角质层和完整果皮的掩盖,可以很好的防止虫霉侵蚀,加之果穗储藏具有堆孔隙大(约占玉米体积的51%)、通风性能良好的特点,果穗储藏玉米的带菌量和呼吸强度较粒藏玉米小,储藏稳定性增加,玉米很少发生虫害。

  果穗储藏期间须加强温度、水分检查,注意不同部位有无果穗生霉现象,因为某些耐低温霉菌能在果穗的个别部位生长发育而导致果穗生霉、变质,而这种霉变往往并不反映在温度的升高,当发现粮堆温度上升时,霉变已很严重。当果穗上的籽粒水分降至安全水分时,即可转入粒藏。

  5、农户玉米果穗储藏的方法有哪些?

  (1)码趟子。选择比较坚硬的场地,垫底20cm以上,玉米穗的尾部朝外,尖端部分朝里,码三至四穗趟,码趟不能过宽,应该掌握1.2米-1.5米为宜(超过30%水分,最好码1.2米以内)。

  (2)集堆子。垫底离地,玉米穗的尾部朝外,尖端部分朝里,按圆形码放,然后里面填充,堆不能过大,一般直径1-1.2米为最好。

  (3)上栈子。用向日葵秆、高粱秆或玉米秆打成帘子,然后竖起,做成圆形或长方形,里面填装玉米穗,栈子不能过大,直径最好不超过1.5米。

  (4)吊棒子。将玉米扒皮,两棒以上相连,离地悬挂即可,单从降水方面优于其他各种储粮方法。

  (5)入楼子。对收获的玉米数量较大的,建议使用“农户科学储粮仓”或采用钢材、木材搭建较为坚固,防鼠、防雨雪效果较好的玉米楼子进行离地保管。

  6、穗储过程如何应对降雪?

  今年的雪是罕见的大,而且是一边下一边化,对下一步玉米脱水的影响将非常大,因为今年秋雨多,积温低,玉米籽粒含水量本身就偏大,基本都在30%以上,加上入冬以来气温持续偏高,如果不及时清除积雪,雪化了渗到玉米里,未来可能出现成堆霉变的情况,那样的话黄曲霉毒素等各种毒素都将超标,最终导致农民卖粮难。因此,为确保农民粮食储存安全,将降雪天气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当遇到降雪天气,发生玉米堆被大雪覆盖的情况,大雪过后,一定要及时迅速的清除积雪,同时在被大雪覆盖的粮食区域掏洞,观察玉米是否发热,在没有发热的情况下,进行通风透气,如果出现发热的情况,需联系铲车及时进行倒垛,迅速降温,避免玉米发生霉变。再就是,建议日常储存尽量采取玉米“离地、通风”储存。

 二、玉米霉变相关知识

  1、玉米为什么会发霉?

  由于玉米具有胚部大、营养物质丰富、呼吸旺盛、带菌量多等特点。当水分超过安全储藏标准时,就会使其在储藏中比其他粮食更容易发热霉变。轻者品质下降,重者完全丧失食用价值。

  玉米在收获前就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和带毒。玉米籽粒形成期遇干旱或害虫侵害严重时,均易污染黄曲霉。黄曲霉具有强致癌性,是一种肝脏毒素,与肝癌有密切关系。玉米上常见的真菌为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

  在穗储中,常见发热霉变的部位一般在粮面下50厘米处与仓壁向内50厘米处组成的空间内,或在底层与仓壁返潮处。这主要是玉米入仓水分较高或者在储藏期间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局部水分增高,霉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而造成的。

  2、玉米发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玉米发生霉变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一些微生物可以进行危害活动的条件是不高的,引起粮食发霉的大多数霉菌在温度10℃以上,粮食水分在13%~15%、空气相对湿度75%就能生长。

  当温度接近20℃时,微生物活动加强,会使粮食迅速变质。当温度在20~30℃之间,粮食水分在15%以上就会大量繁殖。在高水分情况下,甚至0℃以下也能导致粮食霉变。如果把粮食水分控制在14%以下、湿度控制在70%以下时,霉菌就难以生长繁殖。

  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办法,对粮堆进行通风,降低粮堆的温度和湿度,达到预防、延缓和消除霉变发热及虫害活动的目的,也可以采用翻动的办法来降低粮堆的温度和湿度。

  3、玉米霉变经过哪些过程?

  初期变质:初期变质是微生物活动开始加强的过程。在此阶段,玉米将出现颗粒鲜艳,散发出甜味,有出汗现象。

  变色:玉米逐渐失去原有色泽,接着变灰发暗。玉米胚部变色,俗称“起眼”。

  轻微异味:如玉米的酒味,一般玉米的轻微霉味,俗称“宿气”、“闷热气”等。

  玉米发潮:粮粒表面潮润,有“出汗”、“返潮”现象,散落性降低,用手搓或插入粮堆有涩滞感觉。

  粮粒变软:粮粒软化,硬度下降。

  粮温失常:粮温失常可能有发热趋势或已经发热。

  发现以上征兆,及时采取通风、晾晒、降温、降湿等措施,即可防止粮食生霉,减少损失。

  生霉:生霉是微生物在粮食上大量生长繁殖的过程。继初期变质之后,储粮中的湿热逐步积累,粮温可以每天2~3℃或更快的速度上升,出现明显的发热现象。同时,微生物大量繁殖起来,玉米胚部及碎粒断面霉变部位出现白色菌丝,“俗称生毛”,有轻霉味。在霉变一周以后,会产生各色孢子,多数为灰绿色、黄绿、蓝绿或黄褐、棕色、红色等,集中在胚部十分明显,变为毛状或绒状,“俗称点翠”,有辛辣气味。通常所说的粮食“生毛”、“点翠”就是生霉现象。

  生霉的粮食已经严重变质,有很重的霉味,具有霉斑,变色明显,营养品质劣变,还有霉菌毒素污染的可能。随着粮温上升,绿色菌落逐渐变为灰色或黑色,整个籽粒也渐变为黄褐色。当玉米散发出甜味时,若及时处理还可食用,当发展到点翠阶段,则食用品质锐减,严重者不能食用。由生毛到点翠仅需几天时间,一旦发热,不及时处理,就会腐烂。

  霉烂:霉烂是粮食霉变的后期阶段,是微生物使粮食严重腐烂的过程。粮食生霉,其生活力已大大减弱或完全丧失,粮食也就失去了生理上对微生物侵害的抗御能力,为微生物进一步危害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若环境条件仍保持对微生物有利,粮食中的有机物将遭到微生物分解,使粮食霉烂、腐败。

  4、玉米发生霉变应该怎么办?

  由于粮食质量差、含杂多,引起的劣质霉变,要进行“四分开”(新与陈、干与潮、有虫与无虫、不同储种)。

  由于温差过大、水分过高引起的结露霉变,要对储粮仓进行通风换气,要适时地翻动粮面。

  由于粮食含水量增高而引起的发热霉变,应采取日晒,降低水分。

  因储粮害虫集聚而引起的发热霉变,应采取熏蒸杀虫或曝晒、过筛除虫处理。

  5、如何预防玉米霉变?

  孔隙度的存在使粮堆气体的交换成为可能。孔隙度大,通风阻力小,气体交换容易,粮堆内湿热易于散发,对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有利,但对低水分粮食长期储藏不利。孔隙度小,气体交换不足,当某些部位湿热高时,粮堆内就会湿热郁积不散,易引起发热、霉变。

  因此,要尽可能地加大储粮部分的孔隙度,可解决粮食发霉问题。

  采用穗储方式储藏玉米,玉米入仓前先晾晒降水,装仓后加强储粮仓的通风,可以有效的防治玉米的霉变。

  6、人畜食用霉变玉米有哪些危害?

  霉变玉米易产生各种毒菌霉素,人畜食用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后,会出现霉菌中毒现象,长期慢性中毒能够诱发肝癌、免疫和生殖机能下降等疾病,急性中毒还能产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疼、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死亡。人畜长期食用低剂量的霉变玉米,毒素会在体内沉积,构成健康危害。特别是对动物而言,毒素会在动物肌肉组织中有很高含量残留,而正常烹饪过程不会对毒素有破坏,因此可以通过动物组织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现在,社会已经注意到药物残留带给人们的危害,而毒素残留的危害远比药物残留危害严重得多,却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7、霉变玉米如何处理?

  产生霉变的玉米应集中收购、专仓储存,及时送质检机构检测,经检验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只能作为其他化工用粮定向销售,严防流入口粮市场和用于饲料加工。

  8、粮食中常见真菌毒素及危害是什么?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是粮食、食品和饲料中污染最普遍的毒素之一。

  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素,其毒性(B1)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人和动物一次性摄入含毒素含量较高的食品或饲料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摄入低含量的食品或饲料可引起慢性中毒,会诱发肝癌,亦可诱发胃癌、肾癌、结肠癌、泪腺癌、涎腺癌、乳腺及卵巢肿瘤等,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黄曲霉毒素对光、热、酸较稳定,对碱和氧化剂不稳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需加热至300℃才能被破坏。因此,通过常规的食物加工方法不能去除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1)由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2)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中的黄曲霉毒素。

  呕吐毒素:呕吐毒素(简称DON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主要存在于感染赤霉病的谷类作物中,大多在低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繁殖。在阴冷、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当谷物的水分含量高于22%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谷物中即可产生大量的呕吐毒素。

  在食品加工中,烘焙温度210℃,油煎温度140℃、或煮沸,只能破坏50%,在高压热蒸气作用下可以使其完全失活。

  人误食含DON的赤霉病谷物后,多数在1小时内出现恶心、眩晕、腹痛、呕吐、全身乏力等症状,少数伴有腹泻、溜涎、颜面潮红等症状。猪对呕吐毒素很敏感,牛羊次之,家禽对其有较高的耐受力。猪日食粮中毒素含量1~2mg/kg,即可影响其采食量和增重。在猪呕吐毒素中毒后,体重增长缓慢或下降,食欲减退,呕吐,流产、死胎或弱仔,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抵抗力下降(宰后,脂肪呈土黄色,心脏出血,肝脏发黄,胆囊出血等)。家禽呕吐毒素中毒表现为采食量和增重下降,口腔溃疡,肌胃糜烂,死亡率生高。牛呕吐毒素中毒表现为采食量下降,体质衰弱,生长缓慢,产奶量和受孕率降低。

   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简称ZEN)是由在潮湿环境下生长的镰刀菌群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真菌毒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侵染玉米。特别是在玉米收获季节遇到阴雨天时,最易遭到感染。霉变玉米中往往同时存在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的作用类似于雌激素,会造成雌激素过多。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对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和肺都会有毒害作用,主要机理是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亢奋,在脏器中造成很多出血点,使动物突然死亡。猪是所有家畜中对该毒素最敏感的动物,并且雌性敏感度高于雄性。玉米赤霉烯酮中毒会导致家畜体重增加缓慢,器官重量发生变化,生育力下降以及行为异常。易造成雌性动物不孕、流产或弱仔,造成雄性动物雌性化。饲料中含有1~5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就会对动物产生影响。